老龄化背景下,在国内,每年要开展2000余万例骨科手术,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如果脊柱附近插入一枚钉子,怎么办?如何让骨科手术做的更加精准,又高效?如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骨科手术?
如今,借助人工智能,医生不仅能安全地“看见”骨头里的钉子,还能精准地找到那枚钉子,以最小创伤取出钉子。杭州三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智微天眼”模块化骨科手术机器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外科手术借力科技已成趋势
前天上午,杭州三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滨来到浙大二院骨科主任严世贵的办公室,虚心地向严主任请教,并兴奋地汇报了“骨折复位项目”的进展。这些年,在他们之间,这样的沟通和探讨,有过多少次。
严世贵是何滨创业路上的“导师”。2007年,一次全省骨科业内大会上,严主任的一句 “我是你的粉丝”,振奋了何滨,激起了他创业创新的斗志。
“骨科是大学科,但在之前,骨科创伤治疗的智能辅助领域,几乎一片空白。”在严世贵看来,让手术的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外科医生毕生追求的职业目标。他把手术比作一种“交换”,用越小的损伤、越少的出血量换得患者康复,就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以前,老医生凭借经验做好手术,现在,年轻医生可以凭借“工具”同样完成一台漂亮的手术。“这就是科学技术迭代的价值,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严世贵所说的“工具”就是“智微天眼”。这一系统,可借助AI技术帮助临床医生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微创的手术。也就是说,让AI代替了外科医生的眼睛,能够精准设计出最好的手术方案。目前已成功地在浙大二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等投入使用。
精准微创,最终让患者获益
在创业前,何滨是一位做了20多年手术的骨科医生。他认为,骨科手术有难易之分,特别像颈椎、腰椎部位的骨头内部形态结构复杂,涉及血管、神经,术中的不可控因素很多。“手术医生刀下1毫米的偏差,就有可能决定患者的命运。”
然而,技术再高超的医生都克服不了人体的生理极限,无法做到完全无误。让机器人赋能医生的手、眼、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骨科手术,成为了何滨团队着手研发手术机器人的初衷。
“智微天眼”抛却传统的医生凭经验“手动”定位创伤点模式,运用激光定位,使创伤点在屏幕上精准成像,通过光标将其再次精准定位,从而使医生能够更顺利地完成异物摘除等其他微创手术。
“智微天眼”在骨科创伤和脊柱手术中,能够实现亚毫米级精度。具体来说,以往医生只能采用透视、平面的影像来判断。手术由人工来操作,失误的几率不好把控。骨科手术机器人通过三维影像处理和导航可以帮助医生实现精准导航和微创操作。
损伤控制是外科手术的基石,精准外科对于严重创伤的救治意义重大,也一直是外科手术追求的目标。
2016年,某著名主持人的腿部被钉子刺伤,一截钉子断在小腿中。通过激光手术导引系统辅助导航,主刀医生合理规划手术路径,以极短的耗时微创取出小腿中的钉子,取得近乎完美的手术效果。
再以一个胸腰段骨折的患者为例。骨科手术机器人能在微创环境下通过导航的指引,将6颗钢钉既躲过脊髓,又避开骨折线,分毫不差地将它们固定在好的骨头上。
“作为医生,我们提出需求和思路,然后再通过工程师、制造人员等的合力,形成一款创新产品,最终获益的是患者。”作为省内骨科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科研难度最高科室的资深专家严世贵如是说。